远笛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0章 侯景:反目成仇,敕勒歌:两魏英雄传,远笛清,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公元548年,二月,南梁。 侯景在寿阳已经待了一个月了。这段时间他心里一直不怎么踏实,既害怕高澄不依不饶继续派兵过来讨伐,又担心萧衍发现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哪天心情不好扔过来一封逐客令。 他现在手里只有八百来人,连个大点儿的土匪头子都比不上,一旦没了靠山,前途几乎是一片黑暗。 结果战战兢兢过了一个月,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东魏和南梁两边都没理他。 高澄把侯景赶出河南之后,一直在忙于收复失地、稳定人心,没有继续出兵追讨。在他看来,侯景现在一没部队二没地盘,威胁程度已经大大降低,现在人又跑到了南梁那边,如果继续追的话,就超出了国内平叛的范畴,很可能演变成东魏和南梁之间国际战争。 其实从萧衍出兵北上的那一刻起,南梁就已经在道义上处于劣势了,东魏如果顺势出兵讨伐,也算是有充分的理由。但高澄的大局观很好,他综合判断了一下当前的国际局势,还是决定把私人恩怨和复仇情绪放到一边,尽全力缓和跟南梁的关系。 高澄之所以这样做,背后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简单来说,就是他要为篡位做准备。 权臣的儿子爱篡位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传统的。 通常来说,各个朝代的末期都会出现一个一手遮天的权臣,他们通常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但偏偏到死都没有迈出这一步。而与之相对的是,如果权臣死后权力交接不顺利,则他的继承人基本上都会选择篡位。 比如东汉末年的曹操被人骂了一辈子汉贼,但他至死也没有称帝。而他的儿子曹丕接班之后,因为外有吴蜀战乱,内部有兄弟竞争,情况很不乐观。为了巩固地位,他在接班八个月之后,就毅然踢开汉献帝,自己登基上位。 而曹魏末年的司马懿死后,因为权力交接比较顺利,所以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依旧接班当权臣,但到了司马炎那里,因为老爸司马昭给他整了一个高贵乡公曹髦事件,又给他制造了一个司马攸难题,局面非常被动,所以他也效法曹丕,在接班仅仅半年之后,就挤走魏元帝,建立了西晋。 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属于一种被迫的行为。 权臣之所以能成为权臣,基本都是靠个人能力一步一步打下来的,要么威望极高,要么军功极大,在朝廷中的地位无人可及,在本集团内部的领导身份也非常稳固,当不当皇帝其实都不影响个人权势,而如果贸然篡位的话,反倒要冒得罪很多中间势力的风险。 而到了继承人那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继承人接过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官衔,更是一个利益集团头目的位置。但这个位置为什么要给他,而不是给集团中其他有能力的人,这里面就难免会产生分歧。因为权臣毕竟还是臣,他在利益集团中的权力传承并没有法理上的依据,如果继承人的军功威望不够服众,或是集团内部其他有野心的人想上位,就很容易出现权力交接不顺利的情况。 高欢死后,侯景立刻发动叛乱反对高澄,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继承人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趁着影响力还在的时候,尽快改变自己的身份,让自己变成皇帝。 一旦当了皇帝,所有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别管有没有什么军功威望,服从皇帝,天经地义,谁也别再想着跟我争老大。 现在高澄面对的就是类似的情况,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篡位上,不希望战争扩大化。 西魏跟东魏是世仇,难以化解的那种,况且王思政现在还占着河南的大片地盘,所以东西魏之间是没办法讲和的。但东魏跟南梁之间并没有原则性的矛盾,如果不是萧衍鬼迷心窍出兵北伐,两国的关系甚至还处在蜜月期。 反正这次自己也没吃亏,就不跟萧衍那个老头一般见识了吧。 而且这时候跟南梁讲和还有一个隐含的好处,就是可以挤兑侯景,让他彻底走投无路。当然,如果萧衍识趣的话,主动把侯景送过来当投名状就更好了。 因此高澄不仅没有出兵兴师问罪,还主动写信给萧衍,表示愿意跟南梁摒弃前嫌,恢复到高欢时期的睦邻友好关系。 萧衍很矛盾。他先是主动出兵挑衅,结果偷鸡不成反丢了一把米,然后都准备好面对东魏的报复了,没想到高澄不按套路出牌,居然要求讲和。 对方只是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却能够不计前嫌作出这种大度的举动,对比起来,自己趁人之危的行为岂不是有点儿太丢人了? 所以萧衍一直在纠结,不好意思给高澄回复。 萧衍这段时间也没怎么理侯景。毕竟侯景现在跟通缉犯差不多,自己不仅冒险收留他,还管吃管住,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吧,短时间内应该也不用再管别的了。 高澄见萧衍迟迟不给回复,也有点儿着急。他也猜到萧衍可能是有点儿抹不开面子,因此想找个中间人来撮合一下。 他想到了刚刚抓过来的南梁北伐军大都督,贞阳侯萧渊明。 萧渊明被慕容绍宗活捉之后,先是被押到了邺城,按惯例由皇帝在阖闾门下受俘。由于高澄已经提前跟元善见打好了招呼,元善见现在也没什么实权,所以只是象征性地走了个过场,然后就把萧渊明送到晋阳,交给高澄安排。 高澄对萧渊明很客气,除了行动不太自由之外,其它方面都是按照最高规格的贵客身份来对待,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现在就是合适的时候。 于是高澄把萧渊明叫过来,对他道: “我老爸跟你叔叔和睦相处已经十多年了,听说当年萧老爷子拜佛的时候都会顺便帮我爸祈个福啥的,可见他也是个重感情的人。现在两国在边境上虽然有点儿小小的误会,但我知道这都是侯景那厮煽动的,绝对不会是萧老爷子的本意。我觉得咱们邻里之间还是应该以和为贵,老是打打杀杀的多不好。所以呢,能不能请你出面派人回去跟老爷子对接一下,如果他那边还念及之前的情谊,我这边也会延续我老爸的外交策略,把你和你的部下们全都礼送回国,咱们两国摒弃前嫌,依旧还是好朋友。” 萧渊明现在虽然吃住都不错,但本质上还是阶下囚的身份,成天过得提心吊胆的,现在眼看有希望脱身,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赶紧跟高澄表忠心,然后亲笔写了一封书信,转达了高澄的态度,派自己手下一个叫夏侯僧辩的办事员火速回到南梁,通过朱异把书信送到萧衍手中。 萧衍对萧家子弟的人身安全还是很看重的,他见到萧渊明的亲笔信之后,感动得老泪纵横,打算借此下台阶,接受高澄的议和提案。 议和是大事,形式上还是要跟大臣们商量一下。于是萧衍召集群臣,咨询他们的意见。 萧衍本人的倾向性已经很明显地表露了出来,所以朱异毫无悬念地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两国和解,认为这样可以让百姓休养生息,对国家有好处。 御史中丞张绾等人也随声附和支持议和。 但司农卿傅岐觉得不对劲,他对萧衍道: “我觉得高澄此举背后有大大的阴谋。他之所以安排贞阳侯派使者过来,目的就是敲山震虎,让侯景产生猜疑。侯景是当世枭雄,如果他发现情况有异常,搞不好就会图谋叛乱,祸乱我朝。高澄这明显是一出离间计,如果皇上您这么简单就同意议和,那岂不就上了他的当了?” 萧衍觉得傅岐有点儿小题大做。侯景就算曾经很厉害,现在也是丧家之犬、漏网之鱼的状态,能保住命就不错了,那还有能力叛乱?退一万步说,就算他想叛乱,凭啥?就凭他手下那八百来人?这不是开国际玩笑么? 经过北伐失败的打击,萧衍那个统一天下的梦想早就被扔到了九霄云外。他现在只想重新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再也不想用兵打仗了。 于是他没有理会傅岐的建议,当即给萧渊明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接受高澄的议和建议,让萧渊明把他的意见转达给高澄。 夏侯僧辩没敢耽搁,拿到萧衍的回信之后马上起身赶回晋阳。 没想到他途经寿阳的时候,被侯景给抓起来了。 侯景这段时间心里有鬼,派了不少人去四处打探情报。当他得知晋阳那边有人过来跟萧衍接洽之后,料到其中必有蹊跷,于是提前设好埋伏,等夏侯僧辩路过的时候,直接把他逮了起来。 夏侯僧辩只是个小小的办事员,哪里扛得住侯景的拷问,被吓唬了几下就把前因后果老老实实全招了。 侯景一看要坏事,如果萧衍跟高澄就这样和好了,那我不就尴尬了么? 于是侯景赶紧让王伟动笔给萧衍写了一封奏章,劝萧衍改变主意。 奏章开篇就把高家痛骂一顿,说高澄现在肆虐北土,天怒人怨,前段时间只是侥幸击败了南梁的北伐大军而已,而现在他之所以要急着求和,是因为东魏正受到西魏和柔然的夹击,无力自保,只能暂时向皇上您低头。所谓“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现在正是铲除高澄的最好时机,希望皇上千万不要错过。北魏当年在最强大的时候,依然在钟离之战中被皇上您打得落花流水,现在的东魏跟当年的北魏完全没法比,您岂能在这个时候委屈求和?我知道高澄对我投奔到您这边非常嫉恨,议和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置我于死地。如果我的死能对国家有益,我侯景万死不辞,但只怕千百年后,在史册上留下陛下您的污点。 王伟的文学水平不亚于北地三才,奏章写得文采飞扬。侯景对内容很满意,唯一担心的是奏章被朱异卡住,到不了萧衍手里,于是他又咬牙拿出了三百两黄金去打点朱异。 外来书信奏章能不能被萧衍看到,完全由朱异说了算。按说三百两黄金也不算少了,但朱异看过奏章的内容之后,还是决定把奏章扣下。 毕竟皇上已经决定议和,自己也表示赞同,此时不适合横生枝节。 最气人的是,朱异颇为不厚道,他没有帮侯景办事也就罢了,到手的黄金也没有退回去。 侯景等了好多天都没有等到萧衍的回信,知道有问题,于是又给萧衍写了第二封奏章,表示自己跟高澄之间有深仇大恨,如果南梁跟东魏和好的话,自己就没地方可去了,他申请领兵去再次讨伐东魏,显示天朝的皇威。 这封奏章朱异没有隐匿,送到了萧衍手里。 萧衍有点儿烦,心说侯景这小子明显是不信任我么。他回信到: “我是个说话算话的人,不可能你打了胜仗就接纳你,打了败仗就抛弃你。现在的情况是高澄主动派遣使者来求和,我也不太想打仗了,仅此而已。至于该进还是该退,国家有正常的制度,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不用费心去考虑这些事情。” 侯景见被怼了回来,还是不甘心,又给萧衍写了第三封奏章: “不瞒您说,我现在已经准备好了部队和粮草,战马武器也已经齐备,很快就能平定北方,现在就是因为怕师出无名,才打算奉您为主的。如果您真的忍心抛弃我去跟高澄议和,恐怕我最终还是会死在高澄手里。” 这封奏章写其实得有些自相矛盾。前半段有些威胁萧衍的口吻,而后半段又有些装可怜的意味,这很可能是侯景瞎指挥造成的。 萧衍见到奏章之后,真的有些不耐烦了,这次他回信的语气颇为不客气: “拜托,我可是堂堂皇帝,岂有说话不算数的道理?该懂的道理你应该都懂,以后请不要再写这样的信来烦我了好吧?” 萧衍越拍胸脯说自己不会出卖侯景,侯景心里越没底。他想来想去,决定诈一诈萧衍,看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心话。 侯景很擅长一些坑蒙拐骗的小伎俩,他假造了一封从邺城发过来的信,派一个假使者送到建康。信中以东魏政府的名义,要求用侯景来换萧渊明回国。 萧衍见信之后,完全没看出破绽。 其实如果交换的是别人,萧衍也未必动心,但对方给的价码可是他的大侄子萧渊明,他就不得不掂量一下了。 掂量的结果,就是他竟然真的打算违背对侯景的承诺,同意东魏的交换请求。 傅岐觉得不合适,他对萧衍道:“咱们已经答应收留侯景,现在又偷偷把他给卖了,这好像有点儿伤人品吧?况且侯景乃百战之余,岂能束手就擒?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有大麻烦。” 朱异依旧坚决支持萧衍,他反驳傅岐道:“侯景现在是逃亡之人,皇上派个使者过去就把他抓了,有啥可怕的?” 萧衍也觉得傅岐总是瞎担心一些没可能的事情,所以也不再理他。他直接给所谓的东魏使者写了封回信,承诺只要萧渊明白天回来,他当天晚上就把侯景给东魏送过去。 这封回信毫无悬念地落到了侯景手里。 侯景见信之后气得要死,他拿着信对左右道:“我特么早就知道萧衍这个老家伙是个薄情寡义之人,果然不出所料!” 东魏回不去,西魏不要他,现在仅有的南梁也不再安全了。面对着危险的局面,侯景不得不作出新的抉择。 而他的这次抉择,即将影响到江南数百万人口的命运,甚至间接改变了中华大地的历史进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