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喜乐互不通,品书渐入迷(1 / 1)

加入书签

一场试探,看起来不过是寥寥数语的落下,实则是一次不见刀兵的交锋。

由东林党推举出来的御史杨所维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一次斗胆进言,怎么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使不上劲呢?

明明在上朝以前,他与东林党中的其他人多次商议,已经是做了死谏的准备。

怎么一到了台前,这情况却不大对劲呢?

而对于站在台前,看起来是风光无限,实际芒刺在背,坐立难安的魏忠贤而言,这位新皇的回答也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

看书?

新皇身为信王的时候,不早就饱读诗书了吗?

为什么要在如此重要的第一次朝会时,说如此不着边际的回答呢?

莫非这位新皇也同先皇一样,有点特殊的癖好?

魏忠贤不由得感到一阵狂喜。

他原本还打算鱼死网破的,更是打算换掉这个皇帝,换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傀儡皇帝上台的。

如今看来似乎是不必了,这位新皇好像同他哥一样,也有可以拿捏的喜好啊!

既然如此,他魏忠贤不仅不能害了这位皇帝,还得捧着,养着,这样才能延续他的风光呐!

想通了这一环,魏忠贤急忙向台下的一人使眼色。

这人便是自己最得力的下属之一,五虎之中的副都御使李夔龙。

那李夔龙得了暗示,立马眼前一亮,走出队列发言道。

“皇上您要看书,臣等怎敢阻拦,事情既然不急,自然可以容后再议。”

此言一出,台下站着的臣工们也急了。

历史上也从未有哪位新皇刚一登基,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啊!

杨所维连忙说道。

“还请皇上尽快裁决此事,否则臣等”

“皇上已经说了想要看一看书,平静一下,杨大人您猴急什么呐!若是扰了皇上的雅兴,你开罪得起吗?”

李夔龙拉着腔,阴阳怪气道。

原本像他这样的言官,又在杨所维之下,别说当场说话了,就连上殿内多待的资格都没有。

可谁叫他是魏忠贤的党羽啊?

如今的魏忠贤手握东厂,锦衣卫两大机构,朝堂六部上下皆有他的党羽,早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有他作保,李夔龙自然放肆。

杨所维眼看辩论不过,朝堂之上又没有任何一人敢为他出声,也只能强忍愤怒,退了下去。

正当台下文臣们都希望新皇口中的看书只是开玩笑的时候,诸葛亮当真起身,跟随着魏忠贤的指引离开了。

这一幕让他们瞬间懵了,新皇他居然真去看书了!

要在平常的时候,皇帝看书,捧读书人,那对于东林党人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

可这时候的新皇看书,却真是要了他们的老命。

人与人的喜乐,总归是不相通的。

对于东林党人来说,这是痛苦的时刻

但对于魏忠贤而言,那可就太舒坦了。

因为他发现,这位新皇不是随口一提的要看书,他是真爱书啊!

自打他进了那藏书阁以后,竟连吃住都在里头。

一连半月,连早朝都不愿去上了。

这天下大权,稀里糊涂又落在了他的手上,叫他怎能不喜?

除了大臣们的反对之声愈发强烈以外,一切都是舒坦的。

而这半月时间,对于诸葛亮来说,又是必要的。

深居简出的他读完了汉朝至今的史书,明白了后续发生的事情。

他读《三国志》时,知晓了蜀汉的结局,虽也猜到了结局,为其感到哀伤,却也因为后继有人而欣慰。

随后便是黑暗的两晋,五胡乱华,那是汉族之殇,民族之痛。

人命如草芥,我堂堂大汉子民,竟被人称为两脚羊,何其耻辱。

幸好接下来的隋唐,足够欣慰,令人振奋精神。

可五代十国,两宋,乃至元又叫诸葛亮黯然伤神。

而再往下翻,大明再起,佑我炎汉,直到当下。

诸葛亮猛然意识到,历史就像是一个轮回般,接力棒已然送到了他的手上。

“吾弟当为尧舜。”


try{ggauto} catchex{}


这句话是这副名为朱由检的身体内残存的记忆,是他的哥哥临死前说与他听的。

一瞬间,诸葛亮的脑海中也涌出了一大片记忆,那些都是这幅身体的原主人,朱由检的记忆。

这时候他才明白,此时的明帝国,已经是风雨飘摇,恐有大乱。

帝国东北,辽东战场上多次失利,已经导致国力大不如从前,且连年征战巨大的内耗已经激起多轮民变。

朝堂之上,阉党横行,祸乱朝纲多年。

宗族内部,碍于祖制,朝廷每年要耗费巨资赡养皇室后人,导致国库空虚。

世道都乱了套,杂乱无章,仿佛都在预示着大明帝国将亡的结局。

若是大明亡了,会不会像是炎汉以后的两晋,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一般,天下大乱,百姓遭殃呢?

诸葛亮隐隐觉得,有这种可能性。

“既然昊天上帝叫我来此处,必有其深意,亮自当竭尽全力,辅大明度过难关”

诸葛亮起身向东方拜伏道。

这时候他终于有空看清楚自己身边的事物。

此刻的诸葛亮身处不知名的阁楼内,幽深冷寂,只有他与一盏青灯作伴。

殿外虽有太监与宫女,但看他们低眉顺眼,不时打探的样子,不像是服侍,更像是监视。

再看手袖里,竟然还藏了一块麦饼,颇有意思。

稍作推敲后,诸葛亮就会心一笑,已是明白了前因后果。

“原来如此,我竟是身陷囹圄呐。宫内必有杀机,我若是稍作不慎,恐遇害矣。”

明白以后,诸葛亮只做了一件事情。

他要了一把前世顺手的羽扇,便继续看书了。

而且越看越入迷,对外来的一切事情都不加理睬。

个中原因,自然是敌不动,我不动,此时此刻若诸葛亮稍微显露出些许除掉魏忠贤的举动,必然遭害。

唯一的办法,就是静待局势变化。

想通这一环,诸葛亮便愈发舒坦的品起书来。

他看书是舒坦了,可在朝堂之外,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皇宫一隅,一雅致小楼内,有数人正汇聚于此,商议着什么。

这几人服饰不一,有太监,锦衣卫,东厂人士,就连二品尚书也赫然在列。

能笼络起这么一帮人的自然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巨监魏忠贤了。

“近些日子那些个大臣们愈发放肆了,特别是他们还找上了英国公,给我添了不少麻烦,干儿子,你且说说有什么解决办法没?”

魏忠贤位居高位,率先发问道。

当众被人称为儿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特别是叫人者还是一位太监。

怎奈何兵部尚书崔呈秀就是有这個脸皮,他不仅接受了,而且还是主动要求当得儿子,换来的好处,自然是成了五虎之首,一时风光无二。

崔呈秀闻言出列,谄媚的笑道。

“干爹,勿需理会他们,只要新皇还喜欢看书,我们就稳坐钓鱼台,丝毫不慌呐!”

“可是口诛笔伐,再加上有英国公这种级别的人施压,干爹也感到几分压力了。何况这新皇也太懒了吧天启帝在时,虽说也不理朝政。可起码婚丧大事,他也是管一管的。”

魏忠贤不由得叹了口气,顿了顿又道。

“可新皇竟然连天启帝的丧事,新后册封这种大事也甩给咱家咱家就是在狂,也不敢弄这等大事啊!”

他魏忠贤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在的,这种大事必须是皇帝亲自操持,才是最妥当的。

结果新皇理都不理,竟然把这种事情也甩给了他,难怪连英国公都坐不住了!

这欢喜过头,也是愁人呐!

想到此处,魏忠贤揉着头疼的脑袋又道。

“宫外甚至还有传闻,说是咱家将新皇囚禁了,甚至谋害了,这可真是裤裆里进黄泥,说不清啦!”

众人闻言,又是深深一叹。

可就在此时,副都御使李夔龙突兀的一句话,让所有人为之一愣。

“千岁,我们何不让此传言成真呢?”

副都御使李夔龙幽幽道,眼中竟是狠相毕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