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叛逃(1 / 1)

加入书签




王继贵气呼呼地走了,这个人算不上坏,只是有些迂腐了。
董良也不会因为对方的言语不敬,将两人杀了祭旗,都是小人物而已。
他的格局还没有那么小。
“爷,饶命啊,小的上有八十三岁的老母,下面还有五个未成人的孩子嗷嗷待哺。”袁源跪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
“不要哭了,再哭把你你扔到营地后面的死人坑。”董良不耐烦地说道。
“放心,我不杀你,你在洋行做通译,一个月多少钱?”董良放缓语气继续问道。
“回爷的话,一个月十块银元。”
“好,我给你十五两的月薪,你跟我干,你可以将家人接来琉球,也可以把钱送回去。”
“这……这,爷,小的愿意。”袁源知道自己不能拒绝。
对方只是在招揽自己,这已经出乎了袁源的意料。
“好了,你把这拿去,试着翻译一下,翻译成白话文就好,不需要凝炼。”董良将手头的一本英文书扔给了袁源。
袁源赶紧小心翼翼地接了过去。
“爷,小的……小的想给家里人去一封信,报个平安。”
董良瞪了他一眼。
袁源唯唯诺诺地低下头,退了出去。
这个人的胆子真的很小,典型的小人物。
……
西表岛上,上原种植园还在继续运作。
不过在港口的位置增加了岗哨。
林本还有张大负责留守这里,这里除了扶桑奴隶之外,还有一百多华工以及那些琉球工人。
董良已经有两天时间没有来到这里。
这让刚刚稳定下来的西表岛似乎有些异样。
这群人能够团结起来完全是靠着董良的威望以及个人魅力。
潘平是当初“包恩号”上的华工,他一直跟在林本后面,是林本的龙岩老乡。
这个人似乎非常恋家,总是在林本的面前提出要回家。
他似乎对董良提出的大事业一点都不感兴趣。
“林哥,这都几天没消息了,你说董爷那边不会出什么事情了吧,那些扶桑人和洋人要是拿下了石垣岛后不就冲着咱们这里来了嘛。”
潘平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凑到林本的面前又开始念叨起来。
林本有些不耐烦,他还有些忠义之心:“潘平,我已经警告过你,不要在我面前提回去的事情,咱们的命都是董爷救的,现在走那就是临阵脱逃,回家的事情,我相信董爷会安排的。”
“林哥,那董良自己有野心,拉着咱们一起做杀头的买卖,他也是有私心的,咱们都是平头百姓,哪能做这样的事儿啊。”
“潘平,住嘴!你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董爷为了大家伙儿多次受伤,又带着大家在此安身立命,咱们在这里当家做主,没有官府盘剥,以后将家人接过来好好过日子难道不好吗?”
……
见到劝不动林本,潘平又将自己的主意打到了张大的头上。
张大是种植园的副总管,在那些新投的华人中有一定影响力。
而那些新投华人有很多加入了海上护卫队,他们控制者上原港的几艘小船。
潘平希望说动这些人一起驾船逃回去。
越是无知的人,越容易钻牛角尖,这个潘平现在已经钻进了牛角尖中无法自拔。
张大自然是没有同意。他经历了五年的折磨,明白了很多事情,心智的成熟远超常人。
在这个天下,想要安生地生活,只能跟着强者后面。
像董良这样的强者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另外,他也学会了隐忍。
他知道越是这样关键的时候,越是要忍住不动。
当初岛上的华奴爆发了多次起义,但是他都没有参加,因为他知道那些人没有准备。
现在的局势不明,自己不能凭借别人的一点点臆测而去做出判断。
不过潘平还是没有放弃,他直接找到了一艘小艇的负责人。
这是一个水上护卫队的小队长,名叫郑明。
这个郑明是董良的老乡,关键是他还认识董良。
董良家的情况,他都一清二楚。
不过就是一个穷读书的。突然间董良变得这么厉害,成了大家敬仰的头领。
与董良一般年岁的郑明心中不服,不过他没有表现出来过。
刚开始他想通过董良的关系弄个中队长做做。
但是董良为了平衡,将中队长的职位都分给了各地推选出来的议事人。
郑明一开始分在了水手组,一天到晚学习驾船,苦不堪言,最后还被分在一艘扶桑人的小艇上。
潘平和郑明一拍即合,两人驾驶着扶桑人的小艇带着十几个想回家的人趁着夜色向西驶去。
船上有海员出身的华奴,他们知道从这里到鸡笼港不过一天时间。
到了鸡笼,他们就有办法回去了。
董良不知道西表岛上发生了叛逃。
王继贵走后,董良继续埋头想着自己的书。
剩下的三艘洋人海船在接到了王继贵的回报之后只能离开这里。
华尔佳不敢继续停留在海湾中。
“沉默玛丽号”情况不明,他不敢赌,万一将自己也搭进去就麻烦了。
他们这艘船桨轮已经损坏,行动不便。还是回去将情况报告给伯驾,再做定夺。
也许可以让那清国朝廷派兵将这些人剿灭。
总之,他们这个舰队现在已经没有条件处理此事了。
联军的船队离开。
预示着这次反围剿战争彻底结束。
消息很快传到宫良城和西表岛。
石垣岛的百姓回到了自己的小渔村,他们载歌载舞,庆祝这场胜利。
一千多扶桑俘虏,还有几十名洋人俘虏被拉到海滩上列队展示。
琉球人知道是护卫队打败了这些人,心中对华人护卫队越加的敬仰。
董良这个名字也深深刻入琉球人的心中。
他成了八重山的保护神一般。
“董先生,真的难以想象,向某直到此刻还以为这是一场梦。”向邦站在董良的身后半步。
这个年轻人就像是上天派给琉球的救星。
他们似乎凭空出现在琉球,然后就在不断地创造奇迹。
现在每次与董良站在一起,向邦都会后退半步,这是对董良的一种认可。
护卫军的战士们列队站在沙滩上,他们的队列整齐,精神饱满,同一穿着蓝色的衣服,头上缠着绿色的头巾,手中拖着燧发枪。
董良暂时也就能够帮他们将衣服统一到这种程度了。
枪口的刺刀被擦得锃亮,笔直地指向天空,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
“向大人,你看一下这个。”董良将手上的一张纸头递给向邦。
《告华族同胞书序言》……
这是董良刚刚写好的。
“自炎黄伊始,华夏文化传播东方,发展成为了灿烂的文明,至今已有五千年矣,北到冰原,西到大漠,南到南海、东至东海诸岛,无不受惠于华夏文明。”
“东方之天下,百姓有百族之分,然皆为华夏苗裔。”
“如今西洋之列强率领无敌之舰队,飘洋而来,其前科劣迹,历历在目,灭人种族,夺人土地,奴役他族,强迫入教。”
“多少文明断送其手,当此五千年之大危局,我华族人民须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方能保我族文明之传承。华夏之下百族应放弃内斗,一致对外……”
“子孙后代能否立于寰宇之上,能够传承华夏之文化,全在今日。”
……
……
《告华族同胞书的序言》洋洋洒洒几千字,董良昨天熬到半夜才完成。
他第一个拿给向邦看。
向邦是一个政客,只有他才能看出这的价值所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