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太子之谋(1 / 1)

加入书签


朕乃一代圣君正文卷第116章太子之谋李东阳善谋,所以太子殿下一说京师戒严他便想到,其真正用意并非是为了控制那使团里的五百人。

那些人里虽说有士卒,但也有商人、官员等,说到底也就两三百人的战力,大明朝京师陈兵数十万,几百人……需要戒什么严?

虽说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如此安排倒也没有错。

只不过依李东阳对东宫的了解,他敢断定太子并非仅考虑了这点。

太子显然是考虑到之后会有大批文官上疏反对东宫这明显有失大国风范的提议,所以搞了京师戒严,因为一戒严,动静就大了。

动静那么大,北京城外又没有鞑靼大军,百姓就要问为什么。

于是很自然的,不消三日,京城之中的百姓人人皆知太子殿下是要省下这笔银子。

平民百姓大多没有多高的眼界,五百个鞑靼人和上等人一样的都要朝廷花钱,他们怎么愿意?

到那时,谁要敢反对殿下过于激烈,

想来也会像钱桂一样,被打得声明扫地。

到时候百姓人人喊打,几个书生赞颂他的德行又有什么意义?

这是织好的牢笼,就等着人来跳。

而且一定会有人跳进去。

但他也不能这么去提醒……万一再被太子逮住一回呢?他当得是官,又不是菩萨,能自保已是不错了。

但身旁两位同僚都是可以说的。

尤其刘健,他一边拟旨,一边还不免担忧的说:

李东阳见他担心似此,便把刚刚心中的心思说了出来。

这一出口,刘健和谢迁自然都有些意外,

李东阳歪着脑袋,带着笑意问。

谢迁想了想这几次东宫的奇智,至少他不敢否认。

但李东阳则笃信,

……

……

张天瑞在殿中向太子发出了这个疑问。

朱厚照本就计划要开报纸,

既然召回王鏊、设立书院是要引导舆论,那么作为引导舆论最重要的手段——报纸,又怎么会被他忘记呢?

这可比发明蒸汽机简单容易得多,不用白不用。

至于张天瑞所说的通政使司负责刊发的《邸报》,则是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

本质上,是一种政府公报,属于政治活动,而非经济活动。



朱厚照慢慢引导他,

张天瑞心中有奇,

张天瑞大约是听明白了,但他还是很疑虑,

朱厚照问道:「你可还记得,

山东布政使黄文佑的那封奏疏,他在其中明指杨廷和是阉党,这言外之意不就是说本宫这个太子过分信任太监?你是在本宫身边的,知道山东的情状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个关口除了太监,本宫是无人可用。可事实就这样被掩盖,他黄文佑一封奏疏,轻易便将阉党两个字挂在杨廷和的头上,为什么?」

总算聪明了一回。

他这话喊着倒是也坚定,但是喊完之后又有些支支吾吾起来。

朱厚照问道:

朱厚照:

似这样的话,他上辈子在电视剧里看得太多,现在真的听起来还觉得有些怪异。

张天瑞脸色像苦瓜,

犬子?

朱厚照呵呵一乐,喔,难怪逼得这个老家伙浑身难受,这是怕任人唯亲。

但他对张天瑞的儿子也有印象。

瞄了眼刘瑾,回忆道:

刘瑾低声提醒。

太子脸色一变,心说你和我开玩笑呢。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

!」

在这个年代,什么叫孝顺?什么叫给老爹挣脸面?

道理不用多讲,瞧瞧王华和王守仁就知道了。

父亲中进士,你也给我中个进士啊!

刘瑾看朱厚照心情不错,胆子也大了起来,陪着笑容说:

朱厚照听到‘中允,这两个字,忽然想起来时间也差不多了,

刘瑾闻弦知意,

跟着太子干活,怎么可能光出力不看赏呢!

过后不久,外面有宦官请了旨进来,禀告说:

刘瑾一惊,南宁伯毛荣?这是腾骧左卫的指挥使,这个时候找他过来,想来定是为鞑靼使团之事。

大明嫡长子

皇家雇佣猫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