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我会在乎?(1 / 1)

加入书签

朱标听了,也是一笑。

上一次的时候,这个妹夫就提了鱼松可以作为军粮,朝廷采购,但是父皇并没有理他。

如今,借着这个机会,一凡又提出了这個说法,父皇心情不错,让他得偿所愿了!

心中这么想了一下,朱标便又对朱元璋说道“父皇,一凡在信中还提及,说广东其他地方的水泥作坊迟迟未开,南方多雨,他们看着香山县的情况,都有点等不及。因此,他建议,干脆就不用开了。反正他们要是再开水泥作坊,成本肯定也比香山县的水泥厂要贵不少。这种民生物资,要和食盐一样,越便宜对朝廷越是有利。父皇怎么看?”

他之前从香山县回来之后,就找朱元璋问过水泥的事情,确实是很多地方没有轮到。熟练的水泥工匠太少,各地都在排队。虽然是中书省处理此事,但是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此时,朱元璋听了,有点好笑地说道“这个小子,一会一套的,还能被他强词夺理,说得好像都有道理一样。你觉得呢?”

朱标听了,明白他父皇的意思,是指在以前的时候,张一凡把香山县改进后的盐田法上报于朝廷,说是适合全国推广,让大明所有地方的食盐价格能降到最低水平,从而造福百姓,也一样能为朝廷创造最大的食盐税收,从而避免食盐方面的利润被私盐以及那些盐商瓜分。

如果从这个道理来说,那这个水泥岂不是一样?

但是,张一凡在这个来信中却没有这么做,反而做了个相反的建议,并且还振振有词。

朱标有和张一凡当面聊过,相对朱元璋来说,确实更为了解张一凡的意图,便给朱元璋解释道“父皇,一凡是这么想的。他觉得食盐这方面,其实没有太多的改进,粗盐和精盐两种,已经到头了。或许将来可能还有其他更好的改进,但是至少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但是,水泥就不一样了!”

“他说目前的水泥只是最初级的水泥而已,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改进水泥,比如是否有更坚固的水泥,是否能更快凝固的水泥,将来修路铺桥造房子等等,将会有更多的情况可能需要专门的水泥种类。因此,如果这个时候,水泥和食盐这样吃大锅饭的话,就没人愿意去改进这个水泥,水泥就会一直这样。”

“如果说,由各地的水泥作坊进行竞争,谁的水泥更好,赚得会更多,那水泥作坊就会有动力主动去改进水泥。反正对朝廷来说,都是官办的作坊,回头上交利润都是一样的。”

朱元璋听到这里,便问道“所以说,他设立了什么研究部,其实就是用来改进水泥的,对不对?”

“是的,父皇!”朱标听了,立刻便点头确认道。

虽然改组作坊成为厂,并且细分各部门的事情,是在他离开香山县之后的事情,可都过去了几个月,香山县那边的情况已经有传过来了。因此,他们都知道。

此时,朱标还补充说道“这也和一凡提出的那个专利概念有关,能激励有关人等不断改进!”

朱元璋听了,并没有马上说话,而是想了一会才说道“香山县特事特办,倒是随便他折腾,不过如今他都想折腾香山县外面了,三年之期未到,先不用改变,不要和一凡回复什么。”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指示道“回头你去一趟中书省,让那边派遣水泥工匠的时候,先按照行省轮流来,然后再到水泥要求多的府,一个个来。至于广东那边,先不安排。”

朱标一听,便笑了。虽然父皇说先不改变什么,但是很明显,他这是接受了妹夫的建议,先行为妹夫的建议做铺垫了。等三年之期一到,再宣布妹夫的主意,便能顺理成章,让各地开始竞争。

这么想着,他很是高兴,便对朱元璋说道“有父皇的支持,一凡在香山县大展手脚,如今我去看就已经了不得了,不知道三年之期到了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真得让儿臣非常期待!”

说到这里,他又感慨道“香山县明年的收入能达到两百万贯,并且一凡说还会只多不少。这其中,大部分钱都是来自他那些官办作坊,田赋与之相比,都只占了小头而已!这做买卖,还真是赚钱啊!”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1578年,也就是大明开国两百年之后的一年商税收入才十五万两白银而已。更不用说,在大明开国之初,商税其实压根没几个钱。

巨大的差距对比,是个人都能震惊。因为,这只是一县之地而已!

这也和朱元璋的小农思想有关,当他征税达到他认为满意的时候,就下旨定额,就是说以后也收这么多钱,永不加赋税,坑了他子孙后代。

当然了,朱元璋自己认为,这么做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是好事来的,却没有多想其他!

不过这个位面,朱元璋已经被张一凡所影响,特别是几次对大明宝钞的论述,都让他有了发展的眼光。同时,他也明确看到,香山县就是因为县衙有钱,所以百姓的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跃。

好不好,一看便知!

因此,朱元璋在听到儿子的感慨之后,忽然想到了什么,便对朱标说道“一凡在香山县那边也就一年多点时间了,三年之后,你觉得,谁能接替香山县县令一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