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日语(1 / 1)

加入书签



在黄怡很小的时候,她奶奶还活着的时候,经常给她讲故事,讲小时候的故事,

奶奶上小学的那个时候,还是日伪时期,城里面,到处是日一本人,……直到现在,在沈阳的旧城区,还有很多二层的日一本小楼保存下来,都是那时候的日一本移民盖的,……还有好多是关东军的家属,

据说当时日一本人因为害怕被中国人暗杀,所以那些个日一本小楼,全都带有隐蔽的紧急逃生出口,

奶奶说过,当时城里面最好看的房子,就属那些日一本小楼了,……不过现在里面的主人已经大多换成了中国人了,

关于那些日一本楼么,后来风小叶也有见到过一些,确实很有特点,一种很小巧,很别致的感觉,由其是那屋顶的设计,真的别具一格,……那些个几十上百年的黄水泥日一本小楼,虽然都看起来破破旧旧的,不过现在住在里面的,大多是有钱人,……像别墅一样的院落了,

……

在当时,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和服的日一本女人,一扭一扭的背着孩子在街上走,……因为和服的下摆很小,穿着只能迈小步,所以走路就是那个姿势了,

和中国人喜欢在胸前抱着孩子不同,日一本人喜欢把孩子背在后背上,用布带绑在后背上这么背着,日一本女人的和服后面有一个像枕头一样的东西,好像也与这个有关,……

奶奶小时候,每每看到有背孩子的日一本女人在街上走,就悄悄的跟在她后面走,……然后用手掐住小孩的胳膊,使劲一拧,把小孩掐的嗷嗷直哭,然后马上就跑……

……

日占时期,中国人是不许说自己是中国人的,要说自己是“满洲人”,上课还要学日语,还要唱日语歌,……每天早上起来还要读什么《训》,什么“皇帝陛下”什么什么的,黄怡还记的奶奶唱过的一句日语歌,什么“因纽哇,摩勒西里嘎……”

那个时候,小学生上学要在胸前缝上一个布条,布条上面要点上黑点儿,一年级的布条上有一个黑点儿,二年级的有两个黑点儿,依此类推,年级越高黑点越多,是一种学生年级的识别……低年级的学生见到高年级的,必须要鞠躬行礼,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随便打骂低年级的学生,

当然了,见到日一本教员,也必须得行礼的……这是自然了,

……

后来有这么天,黄怡在报纸上,不经意的看到了一个故事……写那个故事的人讲,主角是一个当时也只有十来岁的小男孩,一见到日一本人,就一边鞠躬一边说“哇里哇里哇,你妈偷地瓜,快快滚出去,撒哟安那拉……”

日一本人还以为是在用日语跟他们说“再见”,还挺高兴的,也跟他“撒哟那拉”,……然后旁边一个大一点儿的小女孩就拉住他,说,你这样做很危险,因为日一本人也在学中国话,要是让他们听懂了你是在骂他,就糟了……

当时的那个小女孩,就是文章作者的姥姥,……而那个故意把日语和中国话的谐音混在一起说的小男孩,后来成了他的姥爷,

……

然后黄怡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觉的很吃惊,因为听她奶奶也提到过,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大体是说,当时也有一个人,总是故意学日语说,“哇里哇里哇,哪里偷地瓜,一筐一筐往家挎,我都看见啦……”……以前奶奶每次说到这件事儿的时候,大家都发笑,

故事的版本不一样,但是也很像了,……黄怡就想,这俩个故事,会不会是讲的同一件事?两个故事里面提到的那个男孩,会不会是同一个人?

如果是的话,那那个文章作者的姥姥和姥爷,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奶奶当时认识的人,可能是同学或者同乡了……

当然了,奶奶已经去世好久了,这种事情,也没有办法再求证了,

可是黄怡不知道怎么想的,就有了这么个想法,就想要见见那个人……就跟风小叶说了,

当然了,她也就是那么随口一说,也没抱什么希望……不过风小叶确是留了心了,

这种事儿么,问别人可能还真不行,不过风小叶可挺有本事啊……他就去找到了报社,去问了一下,还真就给他查到了作者的信息,打算联系一下,

……结果大失所望,原来,那个文章的作者是营口那边儿的,不可能和黄怡的奶奶小时候是同乡……

不过这俩个故事,相似度确实太高了……

……

(20190603最近一次修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