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非凡的帝王之师(1 / 1)

加入书签


上章说了雍齿反水,刘邦率兵三打丰邑,第三次才打下丰邑,而且还是两次借兵攻打丰邑。而正是刘邦这两次借兵,遇到了他一生的最为珍贵的良师益友,是刘邦走向帝王之路和坐上帝王宝座的良师益友。

刘邦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对张良的评价很高: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因此也被后人称之为“谋圣”。

古代的帝王之师有很多,在譬如姜子牙、商鞅、管仲、诸葛亮、房玄龄、刘伯温,他们与帝王的关系,可谓是亦臣亦友亦师,他们都善于给身边的帝王出谋划策,让帝王少走弯路,是帝王走向人生巅峰的一盏闪亮的明灯。

那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代非凡的帝王之师呢?下面跟大家掰扯掰扯。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后裔。他的祖父开地做过三代韩王的韩相,他的父亲平做过两代韩王的韩相,这就是史书说的五世相韩。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率百万雄兵东出函谷关,韩国成了嬴政一统天下的第一个被灭的东方诸侯国,此后秦始皇嬴政用了十年横扫六合,魏、赵、燕、楚、齐等大小诸侯国一一覆灭。

韩国灭亡时,张良才是十六七岁的青年,还未在韩国做官,史料记载张良父亲是韩国灭亡前20年去世的。韩国灭亡后,未成年的张良内心由此埋下了一棵国仇家恨的种子,也是张良思想转变、励精图治的开始。

韩国灭亡时,张良遣散韩家三百奴仆,开始游历四方,到外地拜师学艺,一路上认识了不少有能力的人,四处在寻找能和他一起刺杀秦始皇的伙伴。张良弟弟死了都舍不得厚葬,却舍得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来谋刺秦始皇,为韩国报仇。

张良在淮阳学习礼法期间,无意间认识了一位壮士。壮士叫仓海君,是当地有名的大力士,武艺也不错,张良花重金为仓海君打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并想花重金聘请他一起去刺杀残暴不仁的秦始皇嬴政。

仓海君不是见财心迷的人,也是跟张良一样,有着一股行侠仗义的精神,两人很快一拍即合。

公元前218年,正值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天下。当秦始皇的巡游队伍来到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遭到张良和仓海君等人袭击。一个巨大的铁锤向巡游队伍的一辆马车砸去,那辆马上瞬间被砸的粉碎,车毁人亡。正在张良与仓海君一干人高兴之际,不料被砸的那辆马车只是秦始皇的替身副车。

张良与仓海君蒙面行刺行秦始皇没能成功,仓海君誓死掩护张良撤退,与秦军殊死搏斗,在博浪沙英勇战死。秦始皇再次遭遇行刺,勃然大怒,张良逃跑。嬴政下令四处搜捕刺客,穷追不舍,方圆几里的百姓无辜受到牵连,像张良那样的成年男子尽被杀害,秦始皇方才息怒。张良在博浪沙逃脱之后,便改名换姓,在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在下邳落脚后,结合上次行刺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像苏秦那样苦读求学,磨炼意志。

张良在下邳落脚的第二年,一天傍晚他酒足饭饱、心情舒爽,一个人走在大街上闲逛,走到一个拱形的小桥上,看见一位身着粗布衣裳的老人。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扔到桥下,两眼直瞪着张良大喊道:“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

张良听到后很惊讶,不想搭理那位老人,想迅速通过小桥,无奈老人却挡住了他,大有如果不帮他捡鞋就不让过的架势。

张良想着一个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老人,为何要如此动作耍弄自己?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是想着他逃亡在下邳有些时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二话不说下去把鞋捡了起来,走到老人面前说:“老翁,鞋我帮你捡上来了,我可以过了吗?”

张良把鞋递给老人,不料老人却说:“小子不错,但要劳烦你帮我把鞋穿上。”

张良看着得寸进尺的老人,脸上没有丝毫愤怒之情,就腑下身子把鞋穿到老人伸出来的脚。

老人穿好鞋,刚好走过桥,不知为何又回头跟张良说:“孺子可教,五天以后天刚亮时,与我在这里相会。”

老人跟张良说完头也不回,带着微笑就离开了。

张良一时也很好奇,也就应允了他的邀请,回了一字:诺。张良看着老人离去的身影,又回想刚才给老人捡鞋穿鞋的一幕,越想越好笑。不过五天后的拂晓张良真的应邀来到这座圯桥上。

老人看到张良果然来赴约,但是张良来的比他晚,生气地说:“小子,跟老年人约会,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张良想着,我没有迟到啊!可是老人丝毫没给张良解释的机会,撂下这么一句话,就离开了。老人离去的时候又对张良说:“小子,五天后,我们再约。同样的时间和地点!”

老人走后,张良一人独自地站在桥上看着老人离去的身影,发呆了一会,突然又明白了老人为何要离去又再约的道理,他想着下次一定要先于老人到来圯桥。

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出发赶往桥上,张良又见到老人先于自己到。

老人又生气地说:“小子,你又来晚,这是为什么?”

张良伫立在桥上看着老人,一时竟无言以对。老人又像上次那样撂下一句话就离开了。这是张良第二次应邀来到桥上,可是还是来晚了,心情很是忧闷,沮丧而回。

五天后,张良吃了晚饭,想着事不过三,不如今晚干脆不睡就到桥上躺着看星星看月亮。说干就干不到半夜,张良早早来到桥上,没看见老人的身影,才庆幸终于早于老人了。

张良在桥上迷迷糊糊地睡了一觉,忽然听到熟悉的脚步声传来,把他搅醒了。

老人见到张良很高兴,微笑对张良说:“年轻人应当像这样才好。”

老人端详着张良,从怀里掏出一本早已准备好的书递给他说:“小子,读了这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你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到济北见我,谷城下的黄石就是我。”

张良接过老人赠予的书,老人对张良说完话便走了,其他的话一句也没留下,从此张良在也见不到这位老人的模样了。

张良等到天亮时,看了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从此日夜研读,反复研究,爱不释手。

张良住在下邳时,常常行侠仗义帮助他人。项伯曾经在下邳杀了人,张良帮忙让他躲过一劫。项伯最后在刘邦西进入咸阳之后,在刘邦退守灞上时救了刘邦一命。

秦二世二年二月,刘邦第一次攻打丰邑,没有取胜。刘邦听说东阳宁君、陈王部将秦嘉立景驹为代理楚王,驻军在留县,刘邦去留县投靠景驹,不料途中遇见了同样想去投靠景驹的张良,当时张良只有一百多青年相随,而刘邦则有三四千人马。

张良与刘邦就是这样的情况认识的。两人见面交谈很投机,似乎是久别重逢的朋友,各自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刘邦便邀请张良结伴而行前往留县,张良没有拒绝。

自从张良与刘邦合兵一处,结伴而行,刘邦就奉张良为师长,恭敬如同上宾,一路上刘邦经常向张良讨教各种问题。张良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夺取了下邳以西的地方,经过刘邦的软磨硬泡再三邀请,张良答应做刘邦身边的军事参谋。刘邦便封张良为厩将。

张良曾经跟很多人讲《太公兵法》,别人都不能领悟,唯有刘邦能迅速现学现用。刘邦为人能谦虚纳谏、用人不疑、豁达大度,张良在刘邦麾下也能得以施展才华。刘邦与张良就是在这样惺惺相惜和短时间内,建立了一种上下的亦友亦师互相学习和进步的关系,开启了一代君臣佳话的篇章。

刘邦对张良的无比信任和言听计从,是后来张良决定追随刘邦东征西讨的根本原因,而且张良每一次向刘邦献策,总是能帮刘邦化险一个又一个难题,让刘邦在帝王之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下章将继续讲述刘邦起兵反秦早期的一些出色表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