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成品章:杂记十六(1 / 1)

加入书签

《1+1》

那天开完家长会,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和哭丧的脸,牵着女儿的手回家,女儿威胁我说要是再不管她的学习,她就不上学了。唉!没办法,就算小学题再难,我也只能硬着头皮教她,谁让我是单身父亲呢!“宝贝,你一定要记住,1+1=3,下次可不能再错了。”后来,她的班主任做了她的妈妈。^-^嘿嘿!

《无题》

“爸爸为什么天空是黄色的?”他忍住眼泪:“因为大海是黄的,映入天空便是黄色!”风沙吹过,不由的他流下了眼泪。“爸爸鲨鱼为什么没有鱼鳍?”他笑着说:“因为它们进化了,不再需要鱼鳍了!”“那爸爸你也进化了吗?”他看着自己空荡的袖子,想起当年在割下鱼翅时,鲨鱼痛苦垂死地一咬!

《宣传画》

一张宣传画,他一直保存着,结果小女儿几下就找了出来,她指着画中的地球说:“爸爸它真美!”父亲含着泪,回忆起儿时的这张画,画中哭泣的地球,是在宣传日渐稀缺的水资源,想到这里,一阵黄沙席卷了整座城市,女儿拍着手说:“爸爸下雨啦!我们出去玩儿吧!”他的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水怪》

有个神秘生物的骨灰级摄影爱好者,可以扎进野外三个月不出来,只为等候他所喜欢的湖中水怪,虽然每次都没有收获,但是湖中的涟漪让他坚信着水怪的存在。这不,他又一次走进了神秘动物频发的地带,他正举着相机,这时只见一身高几十米的巨兽从水里钻出来,他吓得连快门都没有按,就劲直逃走了。

《职业乞讨人》

据非官方统计,全国民众在对沿街乞讨(包括地铁乞讨)行为的态度调查一栏中,有86.5%的人群表示不会掏钱,其中认为是骗局的人仅占不到四成,而绝大多数人表示不会掏钱的理由,则是因为乞讨者的一身恶臭,人们不愿转身面对,甚至退而远之,就更不会有掏钱的环节。

《文明狗》

几个小孩在草坪里疯跑疯玩,几对儿小情侣则躺在草坪中仰望天空,这时一位遛狗人经过,他松开狗链并对狗狗说:“宝贝儿听话,你看见那个牌子没有,请勿践踏草坪,你可不许去草坪里瞎踩啊!”别说,狗狗很听话,一直跟在主人身旁从没踏进过草坪,后来小狗狗被行驶在人行道上的汽车给压死了。

《嘟嘟嘟》

他鼓起勇气给她打了这个电话:“梅梅,我是李雷,我想告诉你我爱你!”电话那头“嘟…嘟…嘟!”他紧张得没有听出挂断声:“对不起,我知道我们不可能,可我只想让你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在!”“嘟…嘟…嘟!”李雷听出了挂断声:“你,学得一点也不像!”电话那头:“好吧!我也爱你!”

《发明》

他废寝忘食,耗时10年终于研究出一款超级洗衣液,这款洗衣液可以将10年没洗过的衣服清洗的干净如新,就在此洗衣液问世并投入市场后,就只有他自己购买过,因为没有人会把脏衣服放上10年再去洗干净。

《无题》

十年前我经营了一个名为Happy的森林公园,门票标价10万元,市民们不但不来游玩,还联名上访抗议高价经营,后来市领导碍于社会的舆论,只好收回了我的经营权。如今,那片绿色森林变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当年的那些市民现在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他们置身在这片高楼大厦之中,感觉很开心很快乐。

《屠夫的儿子》

我的班上有个学生,一次才艺展示中,他娴熟地使用着菜刀,像课文里的庖丁那样将一头小牛快速分解,很难想象他只有8岁,不过稍微想想便知他应该是个屠夫的儿子,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一个当警察的朋友,朋友在听我形容过那奇特的刀法之后,很快就破获了近几年重大的连环杀人碎尸案。

《飞蛾扑火》杜撰

一只飞蛾扑向烛火,却被一只大手拦下。小爱捧着手中的飞蛾,甜甜地笑了,这是他在母亲被烧死后第一次笑,或许是死亡的悲痛让他不愿再直视任何生灵殒命,于是他决定要为了这只飞蛾做点儿什么,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的从零开始,最终,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泡。

《贫民窟》

贫民窟里生活着一群贫民,他们没有上过学,收入很微薄,生活很困苦,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活法,没有半点卑微,紧邻贫民窟不出10米的地方,就是繁华市区,那里灯红酒绿,从不允许贫民踏入,一日火灾,贫民窟被烧成了废墟,而不可思议的是,那熊熊的火焰也从未烧进繁华区。

《蟹农》杜撰

盛唐时期,XJ地区盛产螃蟹,其中有两位蟹农最为成功,养出来的螃蟹味皆鲜美,可是后来其中一个蟹农为垄断大唐的螃蟹市场,就起了歹心,竟向另一个蟹农的螃蟹中混了些毒物,致使食用者上吐下泻好几天,结果人们不再购买XJ的螃蟹,直到后世今朝,恐怕已经没有人知道XJ产蟹的事情了。

《燕子岛》

一群人乘船逃命到一座岛上,他们见环境不错就决定定居下来,和他们一起来到岛上的,还有一群燕子。燕子喜欢干净,就把粪便排到燕窝以外,人们见此也纷纷效仿,肆意乱扔垃圾,直到小岛因环境破坏而沦为荒岛之后,那群燕子也就飞走了,而就在人们打算离开的时候,船早就被燕子的粪便腐蚀掉了。

《培养人才》杜撰

当初我一个人承担了整个BJ城的建设工作,那时候BJ还是一片荒地,我是一座楼一座楼的设计、建造,后来我的团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成功,于是我就想是不是可以成立一所建筑大学,专门为我的团队培养人才,后来建筑大学培养了几百位人才,可是我公司的人事部却以非清华毕业生而拒绝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