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109.复活聚香坊(1 / 1)

加入书签

狭窄的小巷里,黑咕隆咚,两个人都无法并排走。

高崎在孙立海身后说:“大爷,我走前边吧?这里路太黑,别再地上有东西绊着你。”

孙立海在前面边走边说:“这小巷子我走了几十年,比你熟悉的多,绊倒了你也绊不倒我。”

高崎就不说话了,老实在他后面跟着,尽量离他近一些,防止他真绊着了,好伸手去扶住他。

两个人就这么着,再不说话,沉默着往前走。

走到小巷尽头,是一条宽街。往右一拐,第三个门楼,就是孙立海的家了。

上了青石台阶,推开两扇黑漆大门走进去,迎面是一道一人半高的影壁墙。

影壁墙是灰砖砌就的,有个一米高的基座,墙顶上面覆着黑瓦,看着已经有了不少的年头。中间部分,白色的石灰墙上,画着一幅旭日东升,江山多娇的图画。

这时候,天色黑了,那图画自然就看不见。

转过影壁墙,就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东西北三排房子,也是老旧的建筑风格,黑瓦的那种,黑暗里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

三排房子里,各自住着三户人家,孙立海家占着北屋三间正房。

原先的时候,这院子就是孙立海家的。解放以后,城里好多的穷人都没有房屋可住。

孙立海的父亲自觉出身不好,又有这么多的房子,唯恐招来什么麻烦,便腾出了东西两排厢房,交给了公家,另行安排住户。

再后来,这房子的归属,就是一笔糊涂账。

好多人说,可以拿以前的房契,要回属于自己的祖产。

可那时候,特别是进入六十年代中后期,谁家敢保留过去的房契啊?那不成变天账了吗,不想要命了?

所以,房契肯定是找不着了,谁住着,这房子就算谁的了。且孙立海和邻居们相处和谐,一家人一般,这事也就直接提都不能提了。

离上床休息还早,两边厢房里都开着灯,窗户都是亮着的,屋里不时传来人的说话声,还有电视音响里传出来的声音。

听见门响,东边厢房里就走出一个老太太来,正是孙立海的老伴儿。

高崎看见了,就赶紧打招呼;“大妈,你还没歇着啊?”

孙大妈看见高崎,就嚷嚷着说:“这才几点我就歇着?”就问他,“你今天怎么有空,跟着你大爷回来了?”

孙立海就说老伴儿:“你玩你的去,我和小高有事儿商量。”

孙大妈听他这么说,和高崎打了招呼,果然就又回东厢房里去了。

高崎跟着孙立海进北屋,孙立海就顺手在门边拉亮了屋里的荧光灯管。屋里白色的光线闪了几下,这才一片通明,亮堂起来。

过去的荧光灯管,是很粗很长的那种白色的玻璃管子,上面带着个横截面是梯形的长铁皮灯罩。

这东西都靠一个很大很沉的镇流器工作。有时候镇流器用的时间长了,还会发出“嗡嗡”的声响。

进门是一间客厅,摆着个老旧的大漆八仙桌。八仙桌两边,还是那种老旧的太师椅,都是标准的,过去老人们用的,土生土产的家具。

八仙桌上方,迎面的墙上,挂了一幅巨大的五常委伟人肖像,塑料纸印刷的,几乎就占了那一整面墙的中间多半部分。画里的伟人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在孙立海这个年纪的老人们心里,伟人们是他们永远不可替代的信仰。他们亲身经历过新旧社会的生活,谁对谁错,谁真正伟大,对比之下,心里自然就会有一杆秤。

进了屋,孙立海让高崎去太师椅子上坐着,他去弄水泡茶。

高崎不是第一回来这里,又怎么肯让老爷子为他忙活?

“你坐着,我来吧。”

说罢不由分说,就去门口的立柜那里,拿了茶叶桶过来。

唐城的老年人喝茶,很少有像现在的年轻人一般,喝的品种繁多,什么红茶、绿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大多是只喝一样,茉莉花茶。

孙立海喝一辈子茶,也是只喝茉莉花茶。他的院子里,就用大花盆养了三盆茉莉,喝茶的时候,去摘新鲜的茉莉花,放到茶壶里,喝的时候芳香扑鼻。

别看只喝茉莉花茶,也是十分讲究。这泡茶的时候,要用滚开的水,把茶壶茶杯都烫一遍,这才下茶。

下茶多少也有讲究,少了清淡,多了发苦。

高崎下茶,下多少得让老爷子看着。下茶也有讲究,不能直接用手去茶罐里抓茶。手上有潮气,接触了茶叶,容易让茶叶发霉变质,得用鸡翅木做的茶撮。

沏茶也得用滚开的开水,沏上之后闷两分钟,然后先倒一杯进茶碗,再拿起茶碗,将茶水重新倒回茶壶里,这叫醒茶。醒茶之后,茶水才可以喝。

泡茶的水,一般也不用自来水。那时候自来水都用铁管接到家里来,水里有股铁锈味。

早年用下雨接的雨水,这些年空气污染厉害,雨水没人敢喝了。那些被称作“茶客”的饮茶爱好者,特别是孙立海这种身子还硬朗的老年人,退了休在家没事干,就提两个五斤的塑料桶,去唐城城外的山上,接山上的泉水,提回来泡茶。也有用扁担挑的,还有推着自行车带更大的桶去的。

孙立海是每天必去的。早上五点,天不亮就走,到了山上正好天亮,接了泉水回来,收音机里正好开始播全国新闻联播。

孙立海堂屋的两边,还有两间房子。东边是他们老两口住的,西边那间是孙继超的。

孙继超的哥姐,混的比他好,都在城里买了新楼,只孙继超回来没地方住,就住父母家里。

这时候孙继超去唐城量具折腾,就没时间回来,孙立海老伴儿在院里东屋人家玩,家里也就高崎和孙立海了。

高崎泡好了茶,给孙立海倒入茶碗里。孙立海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把茶碗放下。这才问高崎:“你打算给我说什么,现在说吧?”

高崎说:“大爷,你说,咱们找个还像过去聚香坊那样的地方,也干个大馆子,也叫聚香坊,能不能行啊?”

孙立海心里就是一动,这个想法如果实现了,肯定挣钱。

他沉吟一会儿说:“行是行。可是,想弄那么一个独门独院的饭馆,可得花不少钱。连租房子带弄齐开馆子的所有家伙什,没个十几万,恐怕干不起来。”

高崎说:“钱你不用担心,我手里存了不少。我就是想问问你,凭咱们现在的本事,能不能开起来?”

孙立海就想一阵子,然后才说:“前台这面,你媳妇小陶很用心,可以算个合格的经理了。那几个小女孩也行,进步挺快的。无非就是再找几个生手来,有这些人带着,也不会出大错。

后厨这边,过去聚香坊的特色菜式不少,全套的我也做不全。那都是原来的厨师,各人有各人拿手的玩艺儿。

如今,这些老伙计大多已经不在了。手艺传没传下来,谁也不知道。还有那么两三个活着的,大都在大酒店里当顾问,人家不一定愿意帮咱。

不过聚香坊打清末开张,也不是就有那么多菜式。好多菜式,都是后来的厨师发明的。我爷爷,我爹,还有我,都自创过不少菜式。

菜式不全,这个不打紧。煎炒烹炸蒸煮馏,咱们大架子都有,剩下的就是细节。咱们慢慢琢磨,争取尽快把过去的老菜式都弄全了,再增加新做法,也不是难事。

你只要有钱开这个馆子,我看行。”

高崎说:“钱没问题。只要大爷你有信心,我就敢开。”

孙立海就笑了,接着就叹口气说:“跟你说实话小高,我做梦都想开。聚香坊,我们家三代掌厨啊,那是我们孙家的荣耀!”接着就问,“你打算在哪里开呢?”

高崎说:“离你家这里不远,隔着三条巷子,过去教育局办公的那个大院子,你知道吧?”

孙立海说:“我太知道了,那是清代考秀才的考院啊。民国的时候做了学校,就叫考院小学。五八年以后,唐城去县改市,设了教育局,才占了那个地方办公。”

高崎就夸孙立海说:“大爷,你就是这唐城的活历史,没你不知道的。”然后就告诉他说,“这几年市里搞中心城区西移,教育局在西面盖了新办公楼,去年就都搬走了,那个院子一直空着。

听他们说,这考院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了,教育局想着修缮了卖票让游客参观。可唐城不是旅游城市,本地人肯定不会买票跑那里面去参观。再说,这修缮要修旧如旧,也得花不小的一笔钱。他们研究半天,也没拿出具体的意见,院子就那么一直空着了。”

说到这里,他就问孙立海:“大爷,你说我把那里租下来,咱就把这考院变成聚香坊怎么样?”

孙立海听了,感到有些吃惊,看看高崎说:“那个院子,靠着集市,平时外面就很热闹,听说有不少人想租呢。只是,那考院可是文物,市里一直不同意。别人租不下来,你怎么租下来?”

高崎说:“我有个好朋友,他亲叔叔,就是教育局的一把手。我答应修旧如旧,并完全不动那个院子里的原有建筑布局和构造,他们就答应租给我了。不但答应租给我,还三年不收租金。那院子他们待这些年,好多地方都快不行了。咱们进去,只是这笔修缮费用,也顶好几年租金了。”

孙立海听了,就闭眼回想那考院里面的格局。

“嗯,”他说,“咱们在那里再开个聚香坊,合适!”

高崎就纠正他说:“大爷,咱们不是再开个聚香坊,咱们是要复活聚香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