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1 / 1)

加入书签

见杨氏提起苏清茉,小杨氏略微有些不自然,不过很快她又理直气壮起来。“原先想着等大姑娘的婚事了了再为她好好相看一个,后来......这才耽搁下来了。”

杨氏也知这不过都是个借口,小杨氏连自己的女儿都不甚在意,更遑论苏清茉这个庶女了。不过苏清茉是苏府的二姑娘,先不说到了年纪不能再不问不顾,就是底下三房的两个姑娘也到了差不多年纪,万没有姐姐未出嫁,后面的妹妹们先出嫁的道理。

“既然你身体已经康复,那么二姑娘的事情你也该上心了。老二媳妇,老三媳妇,你们也跟着掌掌眼,若有合适的尽管来跟我提。”

“是,母亲。”董氏和林氏应道。小杨氏见杨氏让两人直接跳过自己,也知这事自己是做不了主了。心中暗恨,手中的帕子几乎都要绞烂了。

苏清奺带着夏嬷嬷回来钟云阁,一路上心中都在嘀咕着当时夏嬷嬷问的问题。一个女人要想过的好,最重要的是什么?还让苏清奺务必要说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其实这个问题对一个六岁的女孩子来说,可能有些过于深奥了。苏清奺原本想着随便回答下,可是看到夏嬷嬷脸上那慎而重之的神情时,突然不想敷衍了。她思考了一会儿才道:“心性!在顺境中学会感恩,在逆境中学会坚强。”

夏嬷嬷闻言微怔,这个九姑娘是她最后考校的苏府小姐。前面那些姑娘大多都是说些女子当三从四德,孝敬长辈,敬重夫君的空话,只有一个二姑娘,她说女子本是无根浮萍,随波逐流即可。虽然这话看似有些凄凉,却看得出说这话的人是懂的安于现状,处事淡然的人。这样的人最能守住本心,不说有什么太大的建树,但总能过好自己日子的。若没有苏清奺说的这句话,夏嬷嬷可能就会选苏清茉了。

没想到一个六岁的女孩就能把事情想的那么通透,可她悉心教导着长大的明昌公主,却始终看不透这个道理。夏嬷嬷叹了口气,希望这个九姑娘以后是个有福气的。

等董氏回到钟云阁时,夏嬷嬷一被苏清奺安置妥当。苏清奺在自己院子旁边准备了几间屋子,打扫地干干净净,还专门给夏嬷嬷配了个小丫鬟,照顾她的衣食起居,各方面都考虑周到。见女儿小小年纪,做事就如此稳妥,董氏暗暗满意。董氏遣了小丫鬟把夏嬷嬷请到跟前,像夏嬷嬷表示,要是她乐意,以后可以跟着苏清奺出嫁,若是不愿意,也可以在苏府养老,哪怕以后分家了,二房也会给她养老送终。这样说,也是为了让夏嬷嬷没有后顾之忧,能更好的专心教苏清奺。

之后的日子,苏府的姑娘就更忙了。苏清奺跟着夏嬷嬷,倒是学了不少东西。这言行举止是最基本的,不过举止这个东西是世家小姐们必备的,从小就被教导,早就潜移默化,渗透到骨子里去了。

“姑娘家的仪态和身姿是大家看见的第一印象,所以姑娘一定要好好学,哪怕你私底下在行为无状,但是在人前,一定能要让大家从骨子里觉得你是个仪态优雅的名门贵女!”夏嬷嬷边教导边说。“同样言行也是如此,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些姑娘必须心中有数,万不可失礼与人前。”

通俗点说,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苏清奺在心里默默表示,这个她很在行,还请嬷嬷放心吧。

夏嬷嬷还知道不少宫廷养颜秘方,原本苏清奺还想着自己了有不少现代的美容方子,等大一点再拿出来用。但是比起夏嬷嬷手上的这些,简直不入流有没有啊!倒不是说现代的美容方子不好,只是一些原材料的提取就不是这个时代能实现的,就算提取出来了,这功效也不尽然。而且说真心话,古代女人在养颜美容上下得功夫,真的不比现代女人少。

而苏清奺最最想学的那些阴谋阳谋,则被夏嬷嬷已年纪还小,要等几年再说。虽然有些遗憾,但她没提出什么异议,贪多嚼不烂这个道理她还是明白的。夏嬷嬷喜欢听得进劝的孩子,见苏清奺这般表现,不由的心里点点头,更加用心的教导起来。

苏清奺在夏嬷嬷的磋磨下,努力长大着。二姑娘苏清茉的亲事也定了下来。董氏娘家大嫂胡氏给说了一门好亲事,男方是胡氏娘家侄子。太医院院判家的嫡幼子,虽说太医院院判只是五品官,可苏彦文也不过官居五品,而且人家这还是嫡子,娶苏清茉这个庶女也是绰绰有余了。再加上这个小公子也是个敏而好学的,与苏清栩相交甚好,这次秋闱也取得了二甲第四的好名次,以苏清栩对他了解,接下去的春闱也是很有希望的。

若不是董氏在其中周旋,按理说这门亲事也落不到苏清茉身上。董氏回了杨氏,杨氏也很满意。小杨氏不甘心庶女得了这么好的一门亲事,不过杨氏也了解她。直接跟她所,如果这门亲事因为她出了什么差错,那么以后这个家都不用她管了。小杨氏如此一个贪权之人,听闻后便也不敢再有什么小动作了。

两家商量着,先过了纳采、问名,等春闱过后再行其他四礼。二姑娘的婚事解决后,苏清栩的婚事也被提上了行程。作为苏家的嫡长孙,他的婚事连董氏都插不上手。不过好歹苏太傅和苏彦武都不是那不靠谱的人,董氏对长子的婚事还是很放心的。苏彦武也跟她透露过,苏太傅看中了宋翰林的嫡长女,只等苏清栩来年春闱中举,便去说亲。

宋家乃书香门第,家庭贵睦、家教贵严、家风贵正,这样清贵之家出来的女儿,家教肯定是极好的。董氏对此很满意,不过还是偷偷求着同在翰林院当差的哥哥去打听了下宋家这位姑娘,得了兄长的回信,信上只道,此女甚好,堪当大任。看完后便彻底放下了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