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亡灵(1 / 1)

加入书签

韩宴清现在是顾家一个守寡多年的儿媳妇,如果不是她公公顾屏声名在外,别人可能都不会注意到她。分明风姿绰约,却终日打扮得死气沉沉。

韩家,早就已经败落了。

风光霁月姐妹陪着说了有一会儿的话,主仆三人各自躺下。林茜檀脑子里东想西想的,慢慢地倒是睡了过去。

霁月和风光两个,却是不约而同想起了自己爱慕过的前任主子。也不知道,他在战场上情况如何了。不过毕竟是过眼云烟,现在的主子永远是第一位的。

王元昭毕竟是她们服侍过生活起居的人,他的心思,恐怕就是身为王元昭母亲的夏三娘都未必就清楚,两人却看得出来,他心里是有了一道白月光的。

不然何以会日日写信回来,说一通北地上的风俗民情,假公济私呢。他又不是没有带自己贴身的人,其实用不着事事亲力亲为。

又不由要猜测,林茜檀是真傻还是装傻,难道是当真不知道王元昭对她的心思吗。

林茜檀迷迷糊糊睡过去的时候,便像是梦见了王元昭,还无意识地嘀嘀咕咕,那个家伙,拿了她的鞋,也不知道穿出去舒不舒服。

千石村那样一个小渔村,别的没有,湿哒哒的泥泞地面却是最不缺的。王元昭从小就跟水打交道,又有神器在手,王元昭如鱼得水。

林茜檀并不清楚自己梦见的,就是王元昭碰上的在现实当中发生了的实际的情况。冥冥之中,她像是看到王元昭把她做的那双鞋子收在了仔细妥当的地方,别人碰一下也是不给的。

随州的战事,并没有用太久就停息了。首犯枭首,从犯入狱等待问斩,跟随起事的一众人等大都问罪。

天隆帝以雷霆手段处理随州的叛乱,虽说的确是起了杀鸡儆猴的效果,但大军都还没有从随州开拔回京,就又听说隔壁的州郡也有人举起了反旗。

夏朝就有如幽灵,欠缺的,不过是一把冥火点燃,但它又的确已经死了。

就是夏朝的皇帝自己,大概都意识到了,大夏王朝所代表的某些东西,已经成了历史的毒瘤,就算想要变革,也只能做些改良,而不可能自己革了自己的命。

虽然规模不如随州,消息也封锁得及时,但对于本来出征收服故土,图谋帝王功业的天隆帝来说,简直就是耻辱。起事之人,又是拿夏朝作为幌子,吸引人心。

那里的战事,不过一群乌合之众,天隆帝不会亲自去处理。

他放眼一圈,也就那么两三个军中将领能够在这一次的战争里表现不错。也就信手轻点,给了兵权,叫他们分兵过去,将叛乱平定了。

他自己则是带着人,暂且回京城。北伐无功而返,犹如一场闹剧,天隆帝的恼火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在之后两日林茜檀收到千里传音的书信时候,王元昭在信上说,他从皇帝那里拿到了两万的兵马,要去平叛。

兵马不多,战力也远不如燕韶留下的那批人,不过,聊胜于无。

顾屏就以此事来考核林茜檀对于时政的反应能力。林茜檀说:“随州上下游处全是天隆大运河入水的地方,运河功在千秋,但百姓目光短浅者不少,太容易遭人利用,钻了空子。”

王元昭所去的,就是那样的一个民智未开的地方。

穷山恶水,乡野破落,朝廷说要修河,他们也出人出力,可那些过路的行商又都看不上那里蛮荒未开,没有能够买卖的市场人流。

到头来,他们这些人家里死的死,伤的伤,再叫有心人背后给怂恿那么几下,就当真觉得夏朝比较好了。

林茜檀很有几天没有见到顾屏,顾屏看起来仍然精神得很,就只凑近上看,才像是有些风霜。朝廷大事,眼下全由他裁决,还要兼顾皇帝,一把岁数还要劳心劳力,可想而知。

老头子抚摸自己寸长胡须,笑得幽深,说起了仿佛全然无关的话题:“……古时候有人去南边卖鞋,遇上穷乡僻壤的蛮夷之地,以为无利可图,便绕道而行,弃之如埃尘。殊不知而后有慧眼识珠的,在那里赚得盆满钵满。”

林茜檀眸光微闪,当然听说过这个典故,也不避讳老师,笑道:“还是老师知道我的心思,我的确有那个打算。”

林茜檀的事,瞒着的人里面,可不包括顾屏。顾屏理所当然清楚林茜檀私底下经营的那些。

财富经其实就躺在那里,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运用自如罢了。

林茜檀在顾家和顾屏祖孙一起,吃了饭,方才折道而归。她在给王元昭写过去的书信里,已经提到了这些打算。燕北之地,古来穷凶,可算得上是一块未经开发的风水宝地。

王元昭会在林茜檀写给他的回信上看到这么一行字:“……到了来日,人归你,钱归我,咱们对半分。”

却是一个字也没提自己手上受伤的事。

还是王元昭自己觉得不对,百忙之中传了口信回去京城,问一问书信怎么不是林茜檀自己书信,反而是霁月的笔迹。

一边又留心当地情况。天隆帝钦点了三个人兵分三路,各去一处,另外两路人马已经动起手来。王元昭却不这么做。

另一边,他也没忘记注意书信。

不过这么一来一回,就是送信路上顺风顺水,也要走个一两日才有可能把书信送到。

在京城里,是霁月替林茜檀把书信给寄出去,回过头来就反复在想着林茜檀手上伤口的事情她没写上。她本来倒想多余地添上一笔告知,不过出于某种微妙吃醋的心态,到最后也没提。

从阴蔷动手伤人之后过去也有三四十日,林茜檀当然不能够总是待在宫里。回去林家,因为她的伤,沈氏那里小辈们轮番帮着照顾的事,当然也就不需要她来插手了。

沈氏却还时不时将她叫到跟前,说一说宫里的事。沈氏慈爱心肠,由此可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