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黄义明出山 上(1 / 1)

加入书签

第六章:黄义明出山 上

刘惠恕

且说黄义明年已六十,因一直无法寻访到叛师逆徒卢桂生的下落,心中一直闷闷不乐。一日黄家村前忽然来了七个人口称要见武林前辈黄义明。这七人中除一人是四十余岁的中年人外,其余均二十余岁的年轻人,个个两额鼓突,目光深邃,一见即知武林中人。守庄人连忙通知护园总管刘宏业接待。

刘宏业来到村头问道:请问七位贵客来自何方?回答是京畿人氏,武林中人。听说浙东余姚黄家村有一位黄老前辈号称“神拳无敌”、“打遍天下无敌手”,吾等不服,特来求教。刘宏业道:七位贵客既然不远千里,自京畿来此赐教,必有神技。请先上书房用茶,我即刻请出师叔。

而在七位来客在书房品茶之际,黄义明已来到书房。七位来客一起站立,拱手为礼道:此位便是“神拳无敌”、“打遍天下无敌手”黄老前辈了。黄义明一笑,拱手还礼道:“神拳无敌”、“打遍天下无敌手”均江湖谬传,岂可当真!只是七位来宾不远千里自京畿到此,不知有何教我?七位来宾道:听闻黄老前辈“神拳无敌”、“打遍天下无敌手”,吾等武林晚辈不服,特来求教。

黄义明道:黄某自幼习武,七位来宾前来交流武功,自是欢迎,只是不知各位欲文比还是武比?

七来宾问道:文比若何?武比若何?

黄义明道:文比比气力,武比比刀剑。

七位来宾道:全凭前辈划出道来。

黄义明道:俗言道刀剑无眼。来者是客,如是武比,万一失手,伤了双方谁都不好。我看不如文比,以三场定胜负如何?

来客道:如此甚好,如何比法,还请老前自己划出道来。

黄义明遂将七位来宾带至院内道:第一场比法为我伏于地上,手脚分开,请来客四人分别用双手按住我四肢,另一位来客请骑于我身上,按住我头部。再请另一位来客数一、二、三。如三声数好,我翻不起身,便算是输了,贵客观此若何?

刘宏业在旁边说道:师叔,哪有如此比法的,你这不是在送场子给别人吗?近旁来看热闹的庄客也齐声道:黄庄主,如此比法不公平。七位来宾也认为黄义明如此比法是胡闹。黄义明高声喝道:不得多言!随即伏于地上张开四肢。

四位年轻的来宾如约按住黄义明四肢,一位骑于黄义明身上按住头部,另一位年长来宾则立于黄义明身边高喊:一,二,三!言迄,只见黄义明一个鯉魚打挺般挺起,而按住黄义明五端的五位来宾分别被甩至数丈外墙隅,挣扎不起。黄义明笑着将来客一一扶起,连道:得罪!得罪!

而一位年长的来客在则旁边说道:此场比试老前辈是赢了,但我心中尚不服,因为前辈靠得是借力打力的神技,而非用自身真力。前辈先将两端之力分输于对方以解力,又合五人之力将骑身之人掀飞。后学愿意比试第二场,以再见前辈绝学。

黄义明笑道:贵客言之有理。遂用粉在院中画了一个圆圈,对年长来客说道:我立于圈心不动,贵客不论于我身前后左右发力均可,以半柱香为限,只要贵客将我推出圈外或摔出圈外,就算赢,反之算输,不知贵客以为如何?来客讲:好!黄义明遂叫庄客拿来香盆,点燃半枝香,立于圈心不动。而来客不论是前推后摔,还是左抱右甩,都不能移动黄义明分毫。眼看半柱香将燃尽,来客满头大汗,却突然说我有办法了。遂立于黄义明背后丈外,蹲马步发力,突然爆起直前,用双掌猛推黄义明背部,嘴中高叫:倒也!。不意非但没有推倒黄义明,反而是双掌如推铁壁,连退数步,仰面朝天地跌倒在地。黄义明转身叫了一句得罪,连忙扶起。

此时站在旁边观看、一直未动手比试的一位年轻人近前与黄义明说道:前辈连赢二场,约定的三场比武前辈已是赢了。但晚辈不才,仍想比试第三场,以见老前辈绝学。黄义明回答:这是当然。

第三场比试双方约定是在粉圈内对掌,谁先退出圈外,谁便是输了。言毕,黄文明与年轻人于圈中立定,互击了对方一掌,不意双方各退了三步,均踏了圈线,但均未出线。黄义明吃了一惊,喝道:这场平了。又道:不知当今天子光临寒庄,恕未能远迎之罪。只是老夫是前朝遗民,不能行君臣之礼,请当今天子见谅。年轻人说道:以武会友,何来君臣之礼。老前辈谦让了,这场比试还是前辈赢了,因为前辈已比了二场,耗力甚多,第三场再试比成平局,实已赢了。只是不知前辈何以知晓我即当今天子?

黄义明道:此又何难。今世武功心法,唯至刚与至柔两派,可称正宗,刚柔相碰,方可比成平局。我黄家武功祖岳武穆武功心法,岳武穆武功得自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祖师所授,而周侗祖师武功,又学自少林武学宗师谭正芳。昔年谭正芳宗师在嵩山学艺时,日日五更于连天峰候日出,吸日之精,歺云之露,终创天下至阳心法传世,此乃天下至刚之气。而当今皇家武功心法,传源自古时三仙女恩古伦、正古伦、佛库伦剩月夜下凡,在长白山天湖沐浴时,吸月之华所得。三位仙女见湖畔朱果可人,将月之华注入朱果,不意为神鹊所窃,三仙女齐发嘘声,神鹊将朱果跌落三妹佛库伦口中。未久,佛库伦怀孕,体日重而不得上天,生下一男孩名布库里雍顺,此即满人一世祖,其武功心法与生俱来,不练而得,属天下至柔之气。布库里雍顺武功心法传之后世,因仙气日减,须练而得之。再传为樊察所得,被尊为满族二世祖。樊察武功心法再传,为努尔哈赤所得,被尊为满洲的三世祖。努尔哈赤一满州,创后金,被尊为太祖。努尔哈赤武功心法再传其子皇太极,称太宗。太宗武功心法再传子福临,入关灭李闯王、张献忠,建大清,称世祖。世祖十八年传位当今皇上,同时传授武功心法。皇上时仅八岁,但天生神力,又勤勉力学,体民力政,十四岁即斩鳌拜,挫罗刹,一中国。今皇上以天下至柔武功心法与黄某所练至刚武功心法对掌,是以能打成平局。

年轻人笑道:老前辈果然博学,说得一点不差,朕即当今皇帝玄烨。有关我满族武功起源,是有三仙女传授之说。但天下不论何派武功,勤练日精,不练则堕,并无天成之说。

黄义明道:皇上言之有理。只是当今圣上不远千里,自京畿之地来到弊庄,仅是为了与草民交流武功,还是另有其他要事相商?

康熙皇帝道:正是有要事相商。

黄义明道:既是如此,请皇上及各侍卫官长重临书房品茶慢道。

却说步入书房后,康熙皇帝开门见山地说道:听说老前辈餐风宿露,已在江湖上寻找昔年叛师仇人卢桂生数十年未果?黄义明回答:果有此事。康熙皇帝道:不只是前辈寻找卢逆未果,我朝廷也寻找此逆多年未果。现已有卢逆的准确消息,特前来向前辈通报。黄义明回答:愿听其详。

事情的经过原来是:此卢桂生早已包藏狼子野心,自见永历朝廷一路撤向缅甸方向撤退,对南明政权已丧失信心,决意降清,但苦无机会。一次李定国因军务外出,卢桂生在李定国所居密室中发现了《岳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的秘密,决意盗取。磨盘山战役前夕,作为李定国贴身徒儿,卢桂生对于李定国的军事布署了如指掌,感到正好拿来做投名状,去清军请赏。遂在开战前夕盗取了《岳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后,由小路逃往清军后军急向吴三桂告密。时李定国伏兵做三伏,号令清军进入三伏,“首尾横击之,片甲不令其逃也。”而当吴三桂得知李定国伏兵计划时,清军前锋已入二伏,因此吴三桂闻之大惊,急令前锋停止前进,并向山谷两侧李定国的伏兵开炮。李定国被迫应战,伏兵尽出,自朝自暮,清军伤亡过半,战死十七位将领,停止前进。而李定国军亦伤亡过半,无力再战,撤兵至木邦(今缅甸新维)休整。因此磨盘山之战,实因卢桂生告密,救了吴三桂一命,也因为这一告密,李定国尽失大西军精锐,从此丧失了复明的希望。而叛贼卢桂生却因“功”,被清廷授云南大理府知府职。但是卢桂生并不甘心久居人下,他自盗取《岳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后,便苦研表中所藏《岳氏武功精义》与《鄂王兵书》,一日武功练成,自认为是天下无敌了。卢桂生又自知因叛师盗表,而导致明室之亡,反清复明志士决不会放过自己,便更名张贵远,一日盗取大理府中的全部官银,带上贴身人马,不辞而别。

张贵远逃跑的路线,是自清大理府西行,翻越尖高山,渡过大金沙江,来到密支那。又由密支那出兵占领野人山,在山颠筑士立堡,招兵买马,俨然立国,号称“逆伦邦”,自封邦主。这野人山周边地区土肥粮丰,称胡冈谷地,张贵远以此为资,西逼莫卧儿国(今印度),又出兵占领大金沙江上游地区之江心坡。原来大金沙江上游有东西两源,东源称丽江,亦称恩梅开江,其发源于中国境内察隅县境之伯舒拉山南麓,在中国云南境内段称独龙江。西源称大盈江,亦名迈立开江,源出青石山(现缅北山区),大金沙江两源之间的土地称江心坡,共3万平方公里,亦土肥粮丰。张贵远控制江心坡后,东逼缅甸。大金沙江两源在密支那城北约50公里处的圭道汇流,成为一江,缅人称为伊洛瓦底江。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全长共2714公里,流域面积共43万平方公里,经孟加拉湾入海。由于张贵远掌控了圭道地区,又由此派船队下江,直达孟加拉湾,掌控了大金沙江两岸地区,南洋暹罗(今泰国)、南掌(今老挝),安南(今越南)诸国,均仰其鼻息,要粮给粮,要钱给钱,不敢有违。因此在短时间内,张贵远辟地万里,顿成南洋霸主。

讲述及此,康熙皇帝说道:朝廷原不知卢桂生盗取大理府中官银后逃往何处,因一日缅王被逼,向朝廷求救,大理知府王尽忠奉命带兵赴缅都救援,在城头目睹张贵远喊话后,方知此张贵远即昔日清大理知府卢桂生。而王尽忠原为大理副知府,因卢走被扶正,识得卢桂生面,自知不敌,令缅王只闭城死守,切不可开城应战。又派驿马日夜加急向京师传递敌报求援,朕方知此张贵远即昔日清大理知府卢桂生。朕素知黄老前辈有擒杀卢逆之志,特不远千里来到黄家村通报,想烦前辈不辞劳苦,前往南国一行擒逆,要兵要将,尽管提出,朝廷均可提供方便,但与我同来这位侍卫长司马虎说知即可。此司马侍卫,原为点苍派高手,为人忠实可信,决无诈心。其他同来五位年轻侍卫,亦少林、武当派中的后起之秀,可供差遣。

黄义明回答道:擒杀叛逆卢桂生,原师傅李晋王死前遗命。今皇上又亲临寒舍委以重任,敢不从命,哪怕肝胆涂地,亦是当然。但草民心中有一事未解,想向皇上相询。

康熙帝道:但说无妨。

黄义明问道:皇上如此武功,手下又猛将如云,何不亲征叛逆,而委下民前往?

康熙皇帝回答道:前辈有所不知。三藩之乱,方兴未艾。时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人称“三藩”。先帝去日,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以窥我大清虚实。朕在位六年,吴三桂以目疾请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相试探,朕未许。十二年,尚可喜自请撤藩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镇守广东。吴三桂、耿精忠亦相继请撤藩归辽东以为试探。朕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下令撤藩。十一月,吴三桂先反于云南,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发函台湾郑经,邀约响应。又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耿精忠随反于福建,尚之信反于广东,广西将军孙延龄亦从叛于黔。由于事发突然,三藩一时占有云、贵、桂、粤、闽、湘、蜀诸地及赣、浙、陕、甘、鄂部分,与朝廷成力敌。更可恶者,此卢桂生借新建逆伦邦之财力,为之后援。朕当自统朝中劲兵,以挡三藩之锋。前辈若能将兵出其后,除卢桂生逆伦邦之后援,三藩则必败无疑。

黄义明道:吴三桂乃翻覆小人,缅甸之役杀害永历帝无可自解。且前明气数已尽,民心思安,汉人不会追随吴三桂造反,皇上可放心征讨。某当出其项背,必诛卢逆,以使三藩无后援可依。只是听皇上所述,此卢桂生初建逆伦邦已成气候,某冒然领兵征剿,必惊动道路,使之先有准备。但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此卢桂生建邦称“逆伦”,必有逆背人伦,惹天怒人怨之处。不如我先只身前往,探其虚实,看有无可剩之机,能否号召边民奋起随同诛逆。若彼时确需用兵,草民再与皇上相商。因道里悠远,赴南边所过关塞甚多,草民行前,不知皇上可否先发通关文牒,以便行走?

康熙皇帝道:如此甚善。顿在案前铺锦写道:今有武林前辈黄义明,奉皇旨前往南边擒逆诛贼,事关重大,所过关卡,一律放行,要骑给骑,要粮给粮,要兵给兵,不得借故拖延。钦此。并叫侍卫长司马虎盖上玉玺。

黄义明收起文牒缠入腰间后,又道:草民即日起行,必诛此叛逆,以谢国家,兼报师仇。只是行前有几句话不能不说,不知皇上可否听取?

康熙皇帝道:但说无妨。

黄义明道:前明之亡,虽属天意,但亦人祸。明室之亡,其因有三:一是拒谏,塞忠良之路。今紫禁城左顺门有“哭门”之典,皇上当知其事。其事经过为: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明世宗朱厚熜违反礼制,欲给其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加尊号,诸臣谏之不从。有大臣二百余人,含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集体跪拜左顺门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喊声震天,驱之不散。世宗怒,用锦衣卫逮四品以下一百三十四人入狱中拷讯,令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待罪,受杖责者一百八十余人,十七人被杖死,八人充军。自此以后,明廷忠言塞,士人始生无耻之心,争相媚上。阉党魏忠贤得势,士大夫为其建生祠者竟四十余座,名将袁宗焕亦为之在宁远建“懋德祠”,晚明政风之坏,士人风骨之失,由此足见。以满洲入主中原计,明室旧将,降者相继,争为导向,此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之三蕃者,非明旧将呼?即有黄道周、李定国等少数忠贞之士为社稷献身,亦难挽天河。否则满洲开创之初,何以能以兵甲十三人,合九姓之师,击败明朝?入主中原后,何以能以满族十万之众,征服天下百万之师,入主有上亿人口之中原?其二为猜忌,妄杀忠良。杨嗣昌原剿贼有功,遇妒去职,用熊文灿为兵部尚书。李闯、张献忠再起,杀熊文灿,复用杨嗣昌,福王失洛阳,杨嗣昌忧惧死。复用袁宗焕,袁宗焕守北京有功,无辜被杀。若杨嗣昌、袁宗焕不死,崇祯帝不自毁长城,明室必不至亡。其三为薄而寡恩。三饷之征,了无停时,百姓无以为生,自然追随李闯、张献忠造反。孔子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民以仁,民事君以义。今大清入关,多革明弊政。摊丁入亩,民受惠者多,吾虽前朝遗民,对此亦不能不见。此次皇上亲征三藩,草民以为如能善待华夏之民,宽容被迫从众,广布德政,三藩断难持久。

康熙皇帝道:明鉴之言,朕当永记。昔明失其鹿,天下共逐。扬州八日、嘉定三屠,岂非得已。今天下初定,朕当本华夷无别之心,一体视之。且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此实乃天意。朕不本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之心,又何以治中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武王与周成王继立,肃慎均派使来贡“楛矢石砮”,故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谓:“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此见于《竹书纪年》之所记。而息慎、肃慎,皆谓满人先祖也。孟子曾云:“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韩愈夫子谓:以“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实谓上天厌弃内地有无德者,方眷命外夷为内地主,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今我朝肇基东土,当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而为臣民者亦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今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当秉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当秉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当秉中外一家之政也。

黄义明道:今皇上肯以如此大一统之心,诚待天下人,实乃万民之福。只是不知所施何措,以见当朝存仁义之心,行仁义之政?

康熙皇帝道:朕当以满汉是一体之策待众官,即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明朝旧吏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行科举考试制以取官,考试内容皆本四书五经,一如明之旧例。另广设博学鸿辞科,征天下饱学有德而不愿应征人士,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朕另以五伦,治天下民众,尊孔,敬祖,祭拜明孝陵,修史可法祠,表彰精忠报国之士。虽说是天无二日,地无二主。但朕为万民所仰,决不例外。如此,则易风易俗,满汉之界可渐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